燕朝的菜市场,其实就是小摊贩和农户依次在长街两边摆摊。
小商贩都是两头挑着木制的货箱,往地上一放,抽出两块木框子架起来,把货物往上一放,即可拉开嗓子叫卖。
也有的是挑着锅碗瓢盆和炉子,来卖些吃食。
最常见的是馄饨摊、饺子摊、素面摊。也有用车推着块头很大的烧饼炉,来卖葱肉烧饼、梅干菜肉烧饼、和豆腐馅的油煎饼。
虽然葱肉烧饼和梅干菜肉烧饼里都有肉,但肉并不多,只是些下脚料的肥肉,令烧饼起来有些油脂的香味。
由于葱肉烧饼比梅干菜肉烧饼香多了,所以买的最好的是两文钱一个葱肉烧饼。
当然,燕朝的葱不可能是现代的小葱,这里的葱肉烧饼用的是在现代已经沦为野菜的野葱、野蒜。
野葱、野蒜长得很相似,都是又细又长又嫩,香味也比现代葱浓郁辛辣。
并且野葱、野蒜极易存活,比萝卜还低贱。农村田埂上、小溪边、山林里、大路边到处疯长,家家户户一日三顿炒野葱、炒野蒜。南方气候比北方温暖湿润,越郡的冬天也是绿油油的,别的野菜也许过季了,但是野葱、野蒜仍然有的是。
因此,对于卖烧饼的摊贩来说,葱等于是零成本,只需要付出一点挖葱的力气而已。因此葱肉烧饼里的葱,比现代5元一个的葱饼多十倍。
崔泓以前就喜欢葱肉烧饼,也时常去京郊挖野葱、野蒜。此时不免触景生情,果断拒绝了其他人要求帮忙代买的提议,选择亲自跟在人群后面排队,连着桃娘她们的份买了十几个葱肉烧饼。
等到付钱时,在老板娘的强力推荐下,又买了一个油煎饼和一个茶叶蛋“尝尝鲜”。
崔泓心里有些奇怪:茶叶蛋到处都有啊,鲜在哪里?
结果,在他还没反应过来时,老板娘利索地替他剥好了茶叶蛋,用刀在葱肉烧饼上划开口子,把茶叶蛋放了进去,隔着包烧饼的油纸一巴掌拍得扁扁的。
崔泓从未见过这种吃法,因此就有些目瞪口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