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悦:“由此可见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了,不过咱们也没人家的家庭条件和天赋,还是继续听天才的一生吧。

    前面说苏洵这人脑子很好,爱思考,但是他并不善于科举考试的‘声律记问’之学,也就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。

    让一个严重偏科,喜欢思辨推理的孩子,去磕死记硬背的东西这肯定是注定收效甚微。

    苏序认为自己的儿子游历名山大川,拜师访友,开拓眼界也是一种学习,所以并不用科举的成败来束缚他。

    是不是很耳熟?诗圣大大的前半生也是在游览名山大川,他们两个的家庭氛围都很好,家里也给足了他们底气。”

    九州一色的霜:古代又有多少家庭能够有这样的底气呢。

    草莓奶糖:对呀,苏家在当时已经属于眉山的望族了,但要三个孩子都这么培养估计也够呛。

    始皇大大的狗:就算是现代也没有多少家庭能负担得起吧。

    就要芋泥波波:所以说天才的诞生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嘛。

    俞悦:“没错,天才们的成功路径都是不可复制的,而且苏洵一辈子都没有考中进士,说不定在当时某些人的眼里,他也并不算成功。

    我们继续说,苏序给予了儿子苏洵足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,而且他是真的淡泊名利又豁达。

    虽然两个儿子都是进士,子孙中出了唐宋八大家里的三位,孙子苏轼更是破了北宋制科考试的记录。

    但苏序对科举的态度却十分淡泊,甚至于苏洵的哥哥考中了进士,喜报传到眉山,老爷子当时在看人下棋。

    他接到喜报后也只是把‘录取通知书’和湿漉漉的没吃完的半块牛肉放在一起,让小童给捎回家,自己继续看别人下棋,根本没把这当回事儿。

    换做别人家的孩子考中了进士,知道朝廷的文诰要来,全家人早就敲锣打鼓的列队恭迎了,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家的荣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