刑都城原来约有三万多人,加上今年的新生儿和姜无咎带来的齐国侍卫,也不过三万六千人,刚刚结束的一轮丰收,让所有人都饱餐了一顿,新鲜的红薯从地里挖出来,被送往舒姬新建的加工坊,变成一根根晶莹剔透、脆脆硬硬的红薯粉,听舒姬说,只要小心贮藏,不要让它受潮了,依靠这些粮食度过今年冬天,还是没问题的。
当然,舒望也不可能让百姓们只吃红薯,她把红薯粉运了一部分到楚国售卖,同时带着她新创作的《袁氏孤儿》,通过楚国境内遍布各地的脚商,帮助她传播故事。
在创作之初,她就考虑过,这部跟以前的鬼怪故事不一样,它需要有细节,有感染力,所以要用最简单易懂的口语来创作,最好是使用章回的形式和结构,便于说书人将它广泛传播出去。
楚国的水稻也进入了收获季节,这个时节,各国会有很多商人去到楚国,购买他们的稻谷,陈国因为洪灾歉收,毗邻的农业大户楚国是他们买粮的最好选择。
舒望使了个坏,她给了刑都商人一笔补贴金,并且授权他们免费使用自己的招徕顾客,叫他们和陈国商人抢夺粮食,尽最大努力削弱陈国的国力,增加陈军的压力。
从来农贵商轻,商人被视作游手好闲的投机者,士人形容,商人就像发现了蜜糖的苍蝇,有利可图便蜂拥而上,一旦无利可图,就翻脸不认,最是薄情寡义,平日更是不事农作,耽误国祚,是国家的蛀虫,谁要是和商人来往,都会被当做下等人。
而在刑都,完全没有这种苦恼,舒姬不会歧视任何一个商人,她教导百姓:“农为桥基,商为桥梁,彼此是互利共存的,大家试想一下,如果我们现在缺衣少粮,而远在千里之外的郢都有粮,没有商人来往两地,将粮食卖到我们刑都来的话,岂不是每个缺粮的人都要千里跋涉,去郢都买粮?”
“刑都永远欢迎诚实守信的商人。”
楚国的一处墟市,妇孺老少围在一起听着刑都商人说话,他们的故事是那么曲折动人,他们的语言又是那么有感染力。
尤其是,他们带来了最干净的食盐和最古怪却叫人欲罢不能的辣椒粉。
楚国并不产盐,从来都是由外来的商人运送齐国海盐和少许的井盐来卖,所以在楚国,以盐易铁,或是以盐买粮,可以得到很好的利润,舒望把樊家坡出产的井盐提纯除毒之后,售卖到楚国,得到了楚人极大的欢迎。
郢都一月一次的墟市大集,连楚国贵族都不会错过,衣着华贵的健仆们簇拥着戴着高冠的管事,从市集中间穿过,审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货物,偶尔停下购买一两件新鲜玩意,他们大多出手大方,所以各国商人都争相向他们兜售自己的货物。
“瞧一瞧,魏国的花布,式样多款式新,夫人见了保准喜欢!”
“看一看,齐国的海盐了,便宜又好吃,家家都需要。”
正在闲逛的贵客们却无动于衷,摇摇头从人群中穿过,找寻着他们想要的目标。